浅析毕肖普诗歌《海湾》及其对自白派诗歌的影响 作者:雨无正
《海湾》 作者:伊丽莎白毕肖普 ——致我的生日 在这样的低潮期水是多么浅而透明 泥土灰白色粉碎的肋骨,突出且刺目 船体干燥,木桩干如火柴 吸收着,而不是被吸收, 海湾的水不打湿任何东西。 煤气火焰的颜色变得尽可能地微弱 你能嗅到它正在变成煤气 如果你是波德莱尔 就能听到它正在变成马林巴音乐。 黄土挖泥机在码头末端工作 玩耍着干透了的不规则的黏土。 鸟特别大。鹈鹕撞入 这奇异的不必要猛烈的空气中 在我看来,像尖嘴锄, 很少赶上任何为它显现的东西, 并带着滑稽的肘离开。 黑白两色的战斗鸟正盘旋在 无形的筏子上空 尾巴张开着像弯曲的剪刀 或者像绷紧的鱼骨,直到它们颤抖。 霉臭的海绵采集船持速前进 随着猎犬急切的风,直立着细木杆鱼叉和钩子 装饰着海绵泡沫。 一座鸡篱用金属丝固定在码头上 那里,像小小的犁铲闪烁着的 是挂起来晾干的蓝灰色鲨鱼尾 准备卖给中国饭店。 一些小白船仍然 一个一个堆着,或者侧着,凿了孔, 从最近一次的风暴中,抢救回来, 像撕开的,还没有回复的信, 海湾丢弃着它们,这古老的书信。 嘟。嘟。挖泥机开走了, 带起一阵慢慢下坠的泥灰。 所有参差的活动继续着 杂乱而令人愉快。 马永波 译 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是美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1911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1934年毕业于瓦萨学院,其诗歌富有想像力,在语言表达上有大量创新,诗歌中大量使用意象和叙述,支持多层次读解,作品数量不多,但对美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毕肖普这首诗歌从对海湾处现实场景的描写入手,先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了海湾景物,进而诗歌进入到意识流叙事状态,从对海湾中停泊的渔船的描述,开始进入作者的想象: 船体干燥,木桩干如火柴 吸收着,而不是被吸收, 海湾不应该有干燥的木桩,因此木桩更像是从船体干燥引申想象出的概念,而从这一概念跟前面的海湾结合,又生成了一个更为荒谬的场景: 海湾的水不打湿任何东西 这句如果仅从现实角度思考根本无解,但如果这不过是作者漫无边际的想象,则很容易理解,不过是意识重回到现实层面后对自我想象过度拓展的一种否定。 接下来毕肖普开始在诗歌中插入一段和虚拟人格的对话 煤气火焰的颜色变得尽可能地微弱 你能嗅到它正在变成煤气 如果你是波德莱尔 就能听到它正在变成马林巴音乐。 海湾是不应该出现“煤气火焰”的,结合这首诗歌创作背景,美国三十年代,煤气火焰可能出现的场景应该是室内,作者凝视着煤气灯。而对火焰的描写不过是从现实物象引申出的思考。 因为前面的场景中从未出现其他角色,这里作者所陈述的对象“你”最大可能是作者虚拟出来的人物,而让他出现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出这段对话。 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而马林巴音乐是一种源于非洲,流行于南美地区的节奏明快,有热带风情的音乐,这两句只看内容是完全不可解的,没有逻辑,也找不出跟前文有关联的线索,但如果从意识流角度看待,这恰恰是人的意识流动时非理性,信马由缰思维特征的一种展现。 只要深入读解诗歌的前半部就能发现,《海湾》如果从现实角度读解是不可解的,因为大量时间地点逻辑性相互矛盾和不协调的事物同时在海湾出现,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海湾景物最大可能只是作者的一种想象。而真实的场景是作者在室内,面对煤气灯进行诗歌创作。 为什么作者要想象出如此多无意义的场景并虚构出细节对其一一描述?从作品的副标题可以看出端倪,“致我的生日”,也就是这部作品是作者在自己生日创作的。原本应该和亲友一起热热闹闹庆祝的生日,毕肖普却一个人在室内面对煤气灯枯坐,进而思维信马由缰想象出很多远离现实的场景,这表现得是作者孤独、空虚,对生活充满厌倦的心态。 这首诗歌里隐藏的是毕肖普的孤独和她对孤独自我的坚守,她刻意在作品中制造出大量无意义,不可解的意象,在拒绝了被他人理解的同时,也隔绝了自我和现实世界。毕肖普的作品深刻影响了美国自白派诗歌的发展,让很多诗人开始从认识自我,反映自我真实内心入手进行诗歌创作风格内容的探索。 人的内心大多数情况下是复杂而非理性的,要真实反映内心,不能有选择地用逻辑筛选意义,而要真实呈现则必然是破碎混乱,掺杂了不可解信息的诗歌内容。毕肖普的诗歌让自白派诗人认识到,文学修饰带有天然的美化作用,会无意间隔绝真实,让人的思维和心理无法充分展现出来,而只有摒弃修饰,完全按照意识的流动去反映内心,才能展现真实的自我。 如果观察自白派诗歌此后的创作风格可以发现,毕肖普的思想深刻渗透其中,自白派诗人在反映自我内心上确实毫无修饰,把内心中负面无意义甚至无聊的一面也充分展现出来。但这也导致大量的自白派诗歌作品内容庞杂质量不高,在反映人性上确实有一定的意义,但牺牲可读性和文学性来追求真实是否是一条可行之路,这一点并未得到文学界普遍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