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施世游 于 2017-4-11 11:04 编辑
巴巴泥: 这次练习,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口语诗和其他类型共通的地方。我发现,我学到的所有诗歌手法都能应用于口语诗。口语诗本质上仍然是诗歌,只是语言倾向于直接质朴,它能和一切诗歌的技术融合,并且别的技术越好,口语诗越出彩,越不会固化于某一个套路。
草钤: 我曾经说过,啥是诗歌,情绪被惹到时,叫喊出来,这叫喊出来的东西,就是诗歌。这里面关乎一个诗写物质对象问题:情绪被惹,一定会有一个事件的撞击和被撞击,核心裂变出来,会发生在场的闪亮,这亮度或刺痛你或愉悦你,它不是空的。既然不是空的,那就落实在生活里一一是生活,这生活,该是我们诗写的对象。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生活中的感动,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出家常话来,并在话中外延出它存在的价值。 家常话,这就是我给口语诗的定义。 口语诗,靠真情坐实,不是凭借现有的诗歌元素,玩积木翻转合成。也就是说,口语诗,不需要修辞跳跃、变换、覆盖、捉迷藏式的避开与装饰。华丽的外衣要脱去,裸体而奔,直陈人性和大千世界中的骨筋血流! 我对我自己说:我虽然还写不出优秀的口语诗,甚至可以说还不懂口语诗;但我要坚持口语诗的方向一一即便是入不了口语诗的正室,我也要做好口语诗的情人,决心与口语诗融合一体,一辈子对口语诗恩爱不已!
非可: “诗歌的语言,无论是来自口语还是来自别的什么语,肯定是提炼过了的,或擦洗过了的,或过滤过了的,或蒸馏过了的,或消毒过了的,不然的话,就不可能叫诗。” 一个面上有众多的点,如何抛弃干扰和噪音,去抓住浓缩,让它从字面的意思里穿透出来,形成诗意的无限可能,是口语诗的关键。口语诗看似简单,其实是不然的,经常见到的那些口语诗,很大一部分是口水诗,写口语诗的人,往往会被其语言的贴近生活和简单直白蒙蔽,大道之简,它应该是这里的一部分,最起码它们所崇尚的美学原理和审视是一致的。都是抛弃了存在在上面的尘垢,通过诗意本身的喷发,而体显出来的。 口语中,我觉得最难掌握的是提炼,对日常的提炼,对熟识的提炼,它需要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和敏锐的触感,而这一切,不是说满地黄金,随便那么一伸口袋,它就乖乖的跑进去。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取掉少数天赋的成分外,就是我们铁杵磨锈花针的过程。首先是要有量,不怕写烂诗坏诗,实际这个公式适合很多地方。只有量的积累,才会达到质变。还有,就是阅读。阅读的不断和不断的阅读,脑子里有了信息库,有了数据,你才可能在选择的时候得心应手,否则河里没鱼,你拿什么网和钓鱼杆都没有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口语诗是阅读的快感和痛感构成的,一般意义上是诗歌大宴里的风味小吃,靠大众的味觉挑选延续自己的普及和覆盖。只是爱了,它便是王。
简芯: 其实以前我对口语诗是有某种偏见的吧,总觉得一首诗里要有意象,意境,音韵美,而口语诗是不具备这些的。及至后来,慢慢看口语诗看的多了,觉得一首真正的好口语诗,读了是会让人有心里一震的感觉。而写好一首真正的口语诗也非常不易。并非是把话语简单分行。你要弄清楚自己心中到底想说什么,用简单凝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口语诗一般取决于生活吧,所见所感,用看似随意的语言写出来,但其实并不随意。
蓝宝石: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和学习口语诗,也是第一次学写口语诗,此次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心里感叹,诗也可以这样写! 此次口语诗的学习似乎豁然开朗,有一个感觉,终于有一种方法,可以用最朴实的语言,最接“地气”的表达,“活生生的语言”来写诗了,非常庆幸有机会进行这样的学习。 读好的口语诗给人力量,直击心脏,并且没有用到修辞,非常难得。所以在继续的口语诗写作练习中,不停的返回课堂所学内容,读读写写,反复去领悟。
林沚: 口语是通俗易懂,明白的话。 口语写作更接地气,可以更直接地处理当下的材料。诗意的转化不会被过多的修饰过滤掉。在口语诗中,要尽量放弃拟人,只能用局部的人格化,不要让人格化的东西像人一样动起来,一动起来,就容易矫情,就容易虚化,容易坏事。口语诗拒绝比喻、拟人,在一首诗中,这些用的越少,口语就趋于纯粹。 这样应该是让真实事物或者个人体验出来表现,虽然比较冷硬冷静冷酷。 但口语诗如果组织好素材,像与人交谈一样直接写出来,还诗于事物本身,但诗意又不在被叙述事物的本身,而是在被呈现事物的空白处。
马宝龙: 写诗以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快乐。无关质量的好坏,无关发表的多少。快乐,是无价的! 当然,讲真话,我希望自己的诗作水平越来越高,写出的诗越来越好,及早地得到诗友们的肯定,所以我每天都写。床前放个笔记本,放支笔,每有灵感赶紧记录下来,哪管是深更半夜,哪管是疲惫不堪,我乐此不疲。 说起来真的应该感谢微信朋友圈,让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好朋友。我认为的优秀,往往是人品第一,诗品也无双。大千世界,诗的圈子也不像我以前想的那么纯洁,所幸还有那么一批单纯的人,他们(比如积雪山庄里的朋友)固守着这片净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去征服、去开创。 相对于书面语诗歌,我个人感觉写口语诗更加得心应手。不是说我口语诗写得多么好,只是更有感觉而已。这里要感谢木闲闲、蓝宝石、麒麟镇、泥巴、赵力、牵牛及众多的好朋友,是他们给我了方向和自信,让我在内心里生出一股春风来。 在喧嚣浮华的尘世,我选择了写诗,那么就做一个简单快乐的人吧。在一行行并不出色的句子里,完美我的人生,找寻生活的意义。
陌上旅: 我的每一首诗歌,都不是计划之内的。似乎都是偶然,如果没有一个物做引导,心里的东西就跑不出来。这种偶然性决定了创作思维。 在我10首作业中,木闲闲给我选出了3首。这3首几乎都是直接完成的,即看到了什么就呈现什么。而前面那几首,我都是想从中去发展诗意,结果不竟然。
莫浪: 写诗,快两年了,没写过口语诗。认识不够,远远不够。感觉写诗就是一点一点摸索着找到有光的地方,铺开纸,写心中所想。,对自己,对社会,对情感,对缺失。现代汉语在发展中在演变中,用什么语言写诗,并不是第一要解决的问题。语感,节奏,气息,先好好书写,大量阅读和思考,觉得自己最适合什么,就坚持下去,并不断和自己固有的惯性的写作和思维模式决裂。很多人跟我说过,尝试着什么都写,短诗,长诗,口语诗,都必须尝试。否则,路子越走越没了。 我对口语的认知,还很浅,向大家学习。用最日常的语言,直接抵达诗意本身。我一直是感多思少,爆发力很欠缺。写个事件就是其事件,线性叙述,平铺直叙,给读者在阅读时带来的歧义几乎是没有的。学习的开始,肯定有难度,一开始总以为太口水的诗,没诗意,没节奏,就在结尾转折一下,这是诗吗?现在,我为这种愚蠢致歉。读过一些相当好的口语诗作品。对意义的消解,对多义的指向。是我远远达不到的,我这几周也没怎么思考,没怎么写口语诗,不是看不上,是不知道怎么写,眼高手低,怕写成段子体,怕不会写诗了。不知道要表达什么,这是检材的功力问题,写不好也是语言没练习到一定程度。去掉修辞和繁复的意象,说着简单,一动刀,就坏了,怕坏了文本最初的感觉。 态度,永远是学习首要。归零,空杯,道理都懂。木闲闲说,口语诗是写诗者的终极,是必经之路。我信。 那种言简而意无穷,四两拨千斤,需要多久和多大的努力才能学到,才能悟到。我把诗写不短,总想表达太多,太散,发力很小。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剩下的就清晰了,自己和自己较劲,推翻,重来。
二丫: 从去年8月份开始学习写诗,直到现在,刚刚有点诗的样子,期间有几位老师的无私指导训练,让人感动和感谢。 然后木闲闲建群,很开心来到这里,木闲闲开始针对喜欢学习口语诗的进行训练,写作业时,视角开始接近生活和身边事物,现实和诗歌有了交融。开始关注生活中的一点点细节:自己,他人,社会。因为熟悉,写起来得心应手,题材也变得广泛,视野也在开阔。甚至会有很多的回忆在不经意间出现。比如《晴天》,就是在某个周末,阳光灿烂,晒得人暖洋洋忍不住要收拾房间,突然唤起的记忆,瞬间觉得天空阴暗下来。“我爱你”三个字,让人泪流不止,更催泪的是此人已离世。写的时候我再一次动容,发到群里,同学们也感动了,这就是口语诗来自生活的力量。其余被选上的三首也都是真实的事情。 诗歌其实是私人的东西,她是从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情感,最懂的是自己。每个人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或拔高或不解,那又能怎样。我会借鉴,参考,学习。呈现的时候还是以我独有的方式。所以说诗歌就是精准呈现内心独特生命体悟。每个人的诗歌是独特的自己,是有特质的。坚持阅读,深入思考,坚持自己。 最后感谢木闲闲给我们做的这个尝试。因此,喜欢上了口语写作。希望多些习作,多些锻炼。
牵牛: 一开始,我对口语诗是有偏见的,我曾经幼稚地认为,随便说几句话,分成几行,就成为口语诗了。 有幸听完木闲闲关于口语诗的第一堂课之后。我完全颠覆了对于口语诗的偏见。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学习,努力完成布置的作业。才发现,我竟然怎么写也写不好,原来,写好一首口语诗并非容易的事。 任何文字,其目的都在于展现一定的思想意义,优美的文笔,流畅自然地呈现,把作者心中所思,思中所悟,以隐蔽或者旁推侧敲的方式表达出来,供读者体会、咀嚼以至感悟。若能引起共鸣便是好文章了。诗歌最为最短的文字载体,更具这种底蕴和魅力。 从这层意思上来理解,口语诗更具力量,它像一把利刃,不拐弯抹角,不修辞,也不要华丽的词汇,单刀直入,一针见血,把问题点剖视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有所痛或有所触动,文字的力量一字千斤。特别是当对比,递进,反转明显的时候。
青青: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久久的安静下去。就在这歌谣里,止息。勿需任何形式的重生。没有“第二”,更没有“N”。一次已好。亲情和爱情。
田螺: 近来觉得自己有病,阅读别人觉得的“好诗”感觉不出好在哪里,有人捧,有人鼓掌,这些“好诗”大多数拥有诸多的形容词和茂密的意象,细致入微的刻画……觉得太过纤细,太绕,甚至开始觉得太矫情了,大概这是一种病吧。恰巧这时候有人说,你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口语诗吧。 于是,积雪山庄,我来了。 这里有木闲闲专门讲口语的课,讲得很有层次,有很细致。这方便我这种愚笨的人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口语诗,如何入门,如何思考,如何落笔。在学习之前,我很少接触口语诗,读的也不多,开课之后,也略微读了一些,总不能连葫芦都没见过,就伸手去画瓢嘛。虽然木闲闲在课堂上也举了许多例子,让我们自己对比,去发现;同时也做了提示和角度,来引导我们反思和进一步认识口语诗。我觉得对我来说是,如沐春风,如降甘霖。我喜欢这样的氛围和诗课堂。 轮到自己写的时候,真的犯难了,不知如何落笔,怕写成段子,又怕太过口水,硬着头皮写吧,不写怎么知道自己到底在哪一个层面上呢。写的几首大多数是往事,有一天我坐在窗前回忆着,眼泪就流下来了。《三爷爷》《谁也不怨》《写完这首,我们去吃饭》这些人世间的生死和别离,是我一生都不肯走出来的阴影。我不太愿意在别人面前坦露自己的情绪,或者换句话说不肯承认一些事实。宁愿是旁观者的姿态,去避开,我不愿迎面相见。也许因为他们是至亲的缘故吧。 至于其他几首《后来,依旧穷》《我不恨你了》《我比城市的小孩聪明》算是怀念从前吧。从前的日子,从前的乡村。《张小狗的补习班》《证据》是我不喜欢的两种人,生活中能耐他如何呢!《昨天,我们恢复了善良》愚人节互相表白,虽然是玩笑,但我们都那么认真。 口语诗看似简单,写好却不易。但,好在我喜欢。故,我虽不才,但愿学习,感激的话说不尽,愿报以勤奋和努力。
王永: 诗歌多写生活身边事,远离那些虚无不切实际的东西吧。如果可以多尝试一下口语。 这句话是去年夏天固老在群里聊天时告诉我的,我当时铭记于心了。事实证明,固老的眼光是远的,是明智的,这里要感谢固老,绝对没有其他意思。 认识木闲闲,木闲闲也告诉我,诗歌走口语的路线,抛开诗歌不提,因为我就是一个种地的,木闲闲和固老对我的了解和观察,真的很到位。谢谢木闲闲。 回到诗歌与生活的正题上,写身边事已经融入了我的世界,每段文字都来自我的现实生活,脱离生活,还真不知从何下笔去感受生活。感恩生活,感恩文字,它俩的结合有了美好的心灵慰藉。
小莲儿: 最初见到口语诗内心是不喜欢的,觉得没有诗意,又觉得很简单,很容易写,但是当真的用心写口语诗的时候才发现这并不容易。我也试着写了十多首,但是不知道可以过关的有几首,其实可能到现在我还没有真正读懂口语诗,只记得木闲闲说过口语诗要简洁,有力,直击内心。
叶随风: 年少时,凭借读了一些书,有了些词汇量,无意中写成了一些分行字,语文老师说那是诗。从此,对诗有了模糊的概念。也陆续获得了一些小奖。 学业和生活的压力接踵而来,诗似乎远离了我。我安慰自己:把生活过成一首诗,也无憾矣。 在过去懵懂无知的岁月,我透支了健康。如今,在这青春的尾巴里,为了寄托,为了给年少的孩子做一个榜样,我又重新提笔,续我少年的梦想。 可是,又谈何容易。学财会的我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现代的诗分几个流派我都一无所知。诗的文本很多,什么样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我认为好的诗是好诗吗?我把自己的故事和感悟写成分行字,平台倒是一首一首的刊发,可这些能真正入得了诗的门吗?我很茫然。因身体原因,我一天看书写字的时间不能超半小时,这限制了我的学习。 幸运女神终于垂青了我一次,我遇到了此生的第一个贵人:王永。他引见我结识了木闲闲:一个亦师亦友的存在。我的视野里,亮起了一盏引路的灯。他不嫌弃我基础的浅薄,不嫌弃我资质的愚钝,不嫌弃我心里一直很想努力却无法达到的勤奋。 他系统的讲解什么是口语诗,口语诗有哪些特点;他不厌其烦地看我那些硬梆梆的段子,告诉我要放松,不要使劲地写,要贴近生活,要有趣味,要有诗意,要写出狠劲或幽默感。 成家的人,都知道拉家带口的忙碌和不易,他帮我们评稿都是利用走向地铁站或换乘的时间,等客户赴约的时间,带小孩的时间,临睡前的时间,甚至于睡醒一觉的时间。我有时在想,他评完诗还能一下睡得着吗?他带的可是几十个学生啊。他不允许我们发红包,而他时不时的给我们发红包,鼓励我们多写。你见过这样的人吗? 他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又善良、又大度、又无私,而真真实实存在的人。所以很想说:感谢积雪山庄!感谢遇见!感恩木闲闲!! 木闲闲不仅教我学写诗,也用他的人格影响着我。角度悄悄转换,我开始用孩子般纯真善良的眼光看这个世界。也正基于此,才有了我这两首小作。
雪镜: 我写诗时间不长,对诗歌的理论知之甚少,以为诗只要读起来美就好了,往往忽略了诗歌的内涵和人文理念。来到山庄认识木闲闲和众位同仁们,每天看到木闲闲在群里讲诗评诗,诗人们勤奋好学,真是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被诗歌的魅力所融化…… 这次我们学习口语诗,做了部分练习,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挑战,我以前对口语诗只是看看并无兴趣,认为它没有华丽的语言,读起来不美不深情,木闲闲挑选了一些精典口语诗为我们做样本,从如何起笔名,到诗歌的比喻修辞,再到什么是口语诗,看到那些经典的诗文范例,我感觉口语诗看似简单,但写起来实属不易,比如这次我写了十首,自己挑了六首交上去,木闲闲只留下了两首,如此勉强的呵护,体现了木闲闲的仁慈,也说明了我的努力不够,很多看似简单的事务做起来却要费尽洪荒之力,着实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匮乏, 所以通过这次学习,感觉不光是口语诗,做任何事都要努力在先,态度在先。
乙卯: 口语诗一直是我不敢触及的,我对现实题材的描述也一直很无力。木闲闲这次让大家专攻口语诗,说实话,真的有些怯场,但是为了提升自己,为了不辜负木闲闲的一片苦心,只有硬着头皮去写了。 这几天陆陆续续写了一些,后来自己都看不下去,也就没交。最后上交五首,留下两首,还是要谢谢师父手下留情。 我觉得自己的诗文最大的缺点就是少了力度和深度,也没有最后的致命的一击和痛点,自己对生活的挖掘和感悟还是很不够。今天也看了诗友们选中的作品,很有感触,为什么他们看到想到的我就没注意呢?为什么他们的思想那么深邃呢?生活中应该处处有诗歌,时时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应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领悟感,要放开思维,往深了去写,而不是只停留于事物的表象。
海小芹: 很难理解一个人愿意无偿帮别人看文字。得到这样的帮助仍然很惶恐。 我不会写诗,虽然努力克服羞耻将自己的文字多按几个回车键,可心里明白,这些不是诗。 只是想表达。那些转身即逝纤微细末的感触,我想用文字保存下来。 能有木闲闲指点,很感激。 好像不习惯直截了当说自己想表达什么,事物就在那里,但是很难用某几句话来概括,说了a面还有b面还有c面……如此这般……还是不知道,诗歌到底是什么。 这样写,生怕木闲闲嫌弃。
木愚: 有一天,木闲闲说到了一种与人"对话"的囗气,就像是两个人在交谈,怎么自然就怎么说。这句话点醒了我,平时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一定不会去咬文嚼字,不会费劲去寻找修辞,不会去把话说得让人听不懂,如果是那样说,真还不如不说。 对话的语气,这可以说是口语表达的基础,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很快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原来的书面语已经渗透到曰常生活中,而曾经的一些囗语却已经成为了生僻的方言,这让我在词语应用上又有了一些困惑。所谓的口语诗,应该也是与时俱进和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的吧,这样口语诗也才会呈现出它的风格多样性。 在读的过程中我已经发现,有些口语诗其实正经沦为了囗水诗,没有什么可抓住人的眼球,个人认为,这样的诗是没什么价值,可写可不写的。(当然,也有的诗,诗意埋藏在五十米深的地下,让人不易发觉。)在实际的练习中会发现,我们自已的习作其实非常容易成为这样的垃圾文字。首先,我学着简洁表达,尽量少说废话,尽量让自已心里最想表达的东西直接跳出来。但这显然并不容易做到,即便是简洁了,我仍然没有能力呈现出它的力量,也就是说,有些事在心里它是重达千钧的,笔却不能完全表达出这种感觉,一写出来就变得软绵绵了。这应该是表达能力还不够吧!
口语诗,应该不会全是叙述,全是故事,比如前面两首,他们甚至不需要任何情节,而情节都是由读者去补充完整。但是在练习中,我尝试着脱离情节,却完全做不到。在这方面,比较迷茫。
青禾: 对木闲闲讲的好的口语诗的特点从理论上理解了,但实践写起来真的很难,首先改变原来自己写诗的表达习惯,纯口语叙述,最难的就是木闲闲说的最后一击,日常生活琐事很多,但真的能从中提炼表达人性的事件也许对,可能是我还没有发现吧。
予墨: 写口语诗,一直是我很排斥的事情,当然我的书面语言也很差。写这么多年的文字,一直都在咬文嚼字的,使劲想用华丽的字眼来铺垫,都形成一种“恶习”了。一直在堆砌也一直在拼凑,总以为那些虚无缥缈的字眼才是最美的。而这些,师父从认识我的第一天起就看出来了,所以一直以来他都要求我“好好说话”,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从最基本的每一行诗都要及物开始练习。 以前总觉得口语诗嘛,就是说话,说口水话,把一句话分几行就是诗了,上过小学的都会吧。特看不上这样的写法,这能叫诗吗?从内心里非常排斥这样的写作方式。为此,师父找出许多优秀的口语诗作品给我参考,看得越多,心里的排斥声音就越来越小了,渐渐分清了口语诗和口水诗的区别。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青蛙群里发了句牢骚“我师父又要我写口语诗,有什么好写的嘛。”酒桶大叔毫不客气地说“你书面语言过关了吗?还瞧不起口语诗。你师父这是在给你找捷径。”才恍然大悟自己这么些年没有进步,就是一直以来连一句话都还说不明白。 这回的口语诗作业,我是做得最差的一个。总共写八九首,才一首被师父勉强挑中。作为师父花心思最多的徒弟,有一种对不起的感觉。以后我会从说好一句话开始,慢慢纠正自己的观点,争取让师父少操点心。谢谢师父,也谢谢积雪山庄的你们。
月窗: 从前对口语诗不屑一顾,简单的认为是口水诗。可近两三个月以来看了很多诗,竟越来越喜欢口语诗,好的口语诗,它直抵生活本质,就在身边,处处是诗,生动,活泼,有朝气,却不失灵动。自己尝试写了几首,朋友说那样的诗写一两首就可,不要再写那样的了。但我还是不死心,就这样在矛盾、纠结、困惑、盲目中,被木闲闲带进了积雪山庄,看了木闲闲的课程安排,一下子豁然开朗,这是我喜欢的学习方式,更感谢木闲闲这样教导和帮助我们,选了我三首口语诗,也是我喜欢的三首,这三首诗不是我硬憋出来的,是我亲眼看到的,是我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不是空想,跳大神,而是发现。“发现”这两个字太重要了!也突然知道了应该写什么了,就像木闲闲说的,一首好的口语诗,是揭露人性+震惊。 虽然起步磕磕绊绊,但我会努力学习,坚持下去。特向木闲闲致谢,致敬!
云小九: 写诗,喜欢是一方面;把走过看过用诗歌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一方面;若能写出一首好诗,是件令人兴奋的事。 鳄鱼公园外几首,都是以书面语与口语混白一起完成的,也尝试运用了一些对比,暗喻,转折的方式去完成。
赵力: 记得一个诗歌群里的朋友说:“写诗是五分天赋,三分读书思考,两分交流。”当时看了汗都流下来了,我好像最缺乏的就是那五分,所以常常怀疑自己选择了一个力所不能及的爱好,于是忐忑、不自信。幸运的是,我总遇到好人,亦诗亦友的好人!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动,给了我学习的动力。有人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我显然早已过了学艺的年龄,但那又有什么呢?只要是爱,应该无所谓迟早吧?所以我选择坚持。 听课、完成作业是我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感谢木闲闲用这样的方式循循善诱!口语诗是我喜欢的一种诗,完成作业之前我整理了木闲闲的课件,并在写作业过程中反复学习,同时阅读了许多口语诗,在阅读中寻找灵感。我没有什么大情怀,所写都是身边发生的小事情。 我的诗基本都是大白话,大家都能看懂,所以还是少说点吧,很想说几句感谢的话,还是不说了,说什么都感觉轻了。唯有努力,才是报答。
2017-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