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物性论》
《物性论》De Natura Rerum,是现存唯一系统阐述古希腊罗马的原子唯物论的一部长诗。全诗依据德谟克利特开创的原子唯物论,以大量事例阐明了伊壁鸠鲁的学说,批判了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说及神创论,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在与唯心主义学说的斗争中丰富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 《物性论》全诗完全用六韵步的拉丁语写成,是诗歌历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哲理诗歌,虽然有韵,但其内容完全没有受到韵律的限制,在阐述哲学观点上并未因诗歌的文体形式而使内容受到限制。与古希腊罗马时期很多流传的史诗类诗歌由多位作者在流传过程中反复加工润色逐渐形成不同,《物性论》是由卢克莱修独自创作的原创作品,写作这样的长诗而又非功利化,说明卢克莱修是一个不需要通过文艺创作来谋生的人,事实上卢克莱修是一个奴隶主,同时还是一个民主政治的倡导者。正因为其属于有钱有闲的奴隶主阶层,才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跟精力来从事这种脱离开功利而纯学术的诗歌创作和哲学研究。 从古希腊罗马的诗歌类型可以发现,其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在流传中逐渐形成的史诗类是个,一种是由独立作者创作的哲理诗歌或者是抒情诗歌。后者一般属于中产阶级以上,不需要利用诗歌谋生的人,例如萨福,维吉尔,卢克莱修等。 卢克莱修主要是认同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他本人也是一个无神论者,反对灵魂不朽,永生等说法。很难想象,如此系统的哲学问题可以通过诗歌来阐述,卢克莱修这首长诗如果单纯作为哲学著作研读也是可以的,内容的深刻性与丰富程度完全不逊色于同时代的其他哲学著作。 作者并没有为了诗歌韵律或美感的需要而添加大量的文艺类修饰,这首哲理诗歌在逻辑远比一般的抒情诗严密。我国在更早的战国时期也有一首哲理长诗,屈原的《天问》,不过从逻辑的严密性上跟卢克莱修这首长诗就相差太远了,现在看待《天问》更多还是把它作为一首文艺类作品,而《物性论》则更多是哲学家去读而非诗人对它感兴趣。 从诗歌的审美和修辞手法的华丽程度上,《物性论》也是富有艺术性与美感的,作者在阐述其哲学观点的同时作品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与审美性,诗歌第一卷批驳了宗教和神创论,论述原子与虚空。指责宗教蒙蔽人们的理智,贬低人的尊严,唆使人类作出不道德的行为,使人们陷于极端的贫困。 卢克莱修通过具体事例论证了原子和虚空的实在性,但没有用“原子”这个词,而是用“本原 ”、“原初物体”、“物体”、“种子”、“元素”以及“物质形体”来代替。与德谟克利特不同,他认为原初物体的形状是有限的,他从物体的多孔性和比重的不同论证虚空的存在。 人们对卢克莱修的生平知之甚少:以参考相关情况来推测这部长诗的大概写作时期应该是公元前30-50年,卢克莱修生于公元前99年,一般来说能够形成思想体系至少应该到成年时期,而最晚这首诗歌必须在公元前54年以前完成,这些情况之一是西塞罗在公元前54年读过他的诗作,其二是此诗曾献给一位于公元前53年代理领事职权的梅米乌斯(CMemmius)。 诗篇展示出伟大的艺术才华,不时表现出天才的灵光闪现。卢克莱修将自己的诗艺描述成掩藏哲学苦艾的蜂蜜。 有观点认为这部长诗并未最终写完,是卢克莱修死后由西塞罗编辑而成。不过不管怎样,它在思想阐述上是完整而系统的。《物性论》一诗通过优美的语言与深刻的哲学阐述对原子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并对以后哲学与诗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9年~约前55年),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诗人和哲学家,以哲理长诗《物性论》(De Rerum Natura)著称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