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荷尔德林诗歌《在柔媚的湛蓝中》 荷尔德林是德国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蒂宾根大学神学院毕业。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馆馆员。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 诗歌中提到的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杀父娶母的英雄,拉伊俄斯是他的父亲,底比斯之王。 这首诗歌是一首节奏铿锵的长诗,原文有韵,但韵脚不严格,这种诗体来源于18世纪初期的蒂宾根神学院,因此也被称为蒂宾根颂歌,著名的大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就属于这种类型。 这种诗体显著的特征是庄严宏伟,有一个理想化的抽象的基调,而且有一定的神学背景。诗歌中大量引用古希腊的文化和神学概念,这跟文艺复兴运动对德国的影响有关。 文艺复兴是一场名为复古实际追求人性解放的运动,主要对抗中世纪的宗教道德。蒂宾根颂歌也带有这种性质,虽然诗歌中会出现上帝天堂,基督等宗教概念,但推崇的思想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荷尔德林是一位生前默默无闻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宏大,用典繁多,诗歌中还夹有大量的宗教哲思命题,这使得他的诗歌不太通俗易懂,也缺乏趣味性和抒情效果。 荷尔德林生前,诗歌一直不受重视,但他死后,因另一位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极力推崇,使得荷尔德林声名暴涨,最终成为德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这首诗歌也不例外,长诗从描写教堂开始,引入对身心,美和生存的哲思。诗人在诗歌中自问自答,把对于美学,神圣和人文的一些主张阐述出来,诗歌后半段引用对希腊悲剧人物俄狄浦斯王的描述而抒发作者对苦难和人之生存的感怀,最后以提出惊人的死生倒错的价值观而结尾。 这首诗歌虽然是比较典型的蒂宾根颂歌式的作品,但对于它是否是荷尔德林所作是有争议的,据海德格尔所言,这首诗歌作于1806年,而荷尔德林死于07年,之前已经出现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状,他后期的未竟之作的逻辑是混乱的,无法读解,而这首确实逻辑清晰思路完整,而风格上也是早期神学院时期的风格。1970年,在荷尔德林诞生200周年的几年活动中出版的《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1770――1970》书中,几乎囊括了其后期所有作品,包括信札和残篇,但没有这首《在柔媚的湛蓝中》。 因此有人猜测这可能是一首海德格尔或其他人的仿作,但无论如何,其质量和风格是完全荷尔德林式的。如果是仿作,这个仿写者也深得荷尔德林作品思想的精髓,抛开真假与否的话题不谈,只论诗歌本身,它也是一首内容丰富,韵律铿锵高昂的杰出作品,诗歌的思想性和文学性都属上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