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故乡石
故乡有条小河,清清的河水绕村而过。水中有软泥,软泥上生长着茂密的水草。水草,乡人叫它阐草,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盛夏时节,我总是耐不住水草的诱惑,下到河边,踩在它们身上,它们把我的腿脚牢牢地缠住,带给我痒痒的感觉。我不会游泳,只在近岸处的水中站着,把脚下的水草一把把拔起,甩在身后的堤岸上,每个中午,都能收获长长的一拉溜儿,它们在太阳下闪着油油的色泽。
但,故乡清清的河水里,没有光滑的鹅卵石,甚至连一颗小石子都没有,不但水里没有,岸上也没有,土里也没有。所以,平日里,孩子们玩耍时,尽可能地光着脚,不必担心会有石子硌着脚。故乡的泥土地上,最多的就是土,孩子们的光脚丫儿,只会把柔软的、坚硬的土坷垃碾成粉沫儿,而下雨的时候,故乡的粘土,就会把孩子们的脚粘上厚厚的泥。 但,孩子们的游戏里是有石头的,最常见的就是“剪刀·石头·布”,只是叫这个名,并没有这些实物,“剪刀”就是张开的食指和中指,“石头”就是握成的拳头,“布”就是把手掌平平地向上摊开。但,有时,孩子们打架时,那拳头是比石头还硬的,比如,好友巧同学的哥哥,那是会武术的,他一路拳脚,连大人也不是个儿,他打痛快的后果,就是每个开校会的日子里,被学校罚站在会台上的长凳上,那真的是“示众”,整整一个上午,都不能站下来。但,下到地面上来后,他是照打不误,于是,他就总是被罚站,成为了我记忆中故乡校会的一景。
故乡是平原,它太平了,平得连个高高的土岗都少见,更别说山和石头了。故乡到处是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但故乡的人和物都需要水。故乡的水可以来自河水、雨水、雪水,乡人可以从小河里去担水担冰,可以接落在院中的雨水和雪水。但故乡的河,在最炎热干旱的时候,也会蒸发缩成一条窄窄的裙带,甚至满河床的黑泥;故乡在春季旱季时,天上总也不会落下一滴雨,所以,乡人最稳定的水源就是井水。井水少的时候,村人担水时,就要在扁担上系一条长绳,再把水桶系在长绳上下到井里去,才能打上来一桶水。所以,村井,它往往是建在村子的正中心,因为它就是故乡人的命。 每每一口村井干涸时,村人就要打井。打井时,是需要用到石头的,不是大石头,而是圆圆的小小的石头子。打井,是全村人的集体行动,村里会从外面运来大块大块的石头,每家每户都会分到几块,然后,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得把它们变成状如鸽子蛋大小的石头子。于是,全村不分昼夜,总会响起叮叮当当地打石声。一或半个月后,打好的蓝蓝的石头子就在村井处堆成了小山。然后,全村人,不管村队和学校,都会制作与石头子大小相仿的泥丸,特别是学生们,他们可是主力军,学校停了课,在大操场上,全校师生都在那里和泥作丸,一个星期不断,一筐筐的泥丸被运走。然后打井队才上阵,昼夜不停地喊着号子打井。那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运动场面…… 我那无比贫穷、落后的故乡,它给予了童年的我,以无比的勤劳、坚定和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