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录诗歌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炬诗选

[复制链接]

14

主题

60

帖子

29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7-11-15 21:3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语


初读这组诗,会被李炬独特的认知所迷惑。毫无疑问,作者在叙述中将自己放在了更隐秘的位置,她眼中的世界跟我们深陷其中的世界完全不一样,虚空的一切俨然真实的存在。这种存在是无形的,如风,如电,在特定的时空中猝然而至又转瞬而逝,是它们将躲在隐秘位置上的一双眼睛照亮。《夜》对夜晚的孤独进行了手术刀般的解剖。《其他人都消失的下午》是特写镜头,片刻的冷清与自省,很难说是惬意还是不适,脱离了惯性之后人性的剧烈反弹在这里得以昭示。《降临》这首诗,读者很难把握诗中流动的意识,也许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流动所产生的若即若离,才使得碰触(阅读的体会)的敏感度更加强烈,诗意游走在有与无之间,显与非显之间,浅与非浅之间。这是通灵写作,需要读者完全进入并参与才能深刻体会。《傍晚》是写实的,不难进入。《其实它们是闭合的》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各种杂乱的物象堆积成毫无主线的意识倾述,内核随着意识的流动而异形,唯有从整个形态和整个流动过程来审视,才能检视它是否真实存在。如果非要还原,在我看来,《其实它们是闭合的》写的大概就是一个坐在汽车里假寐的人(作者)对闪入其眼睛的——窗外那些瞬时漂移的事物所产生的联想的一次粗线条勾勒,这里存在着事实上的时间和空间的逻辑,所以杂乱被有效利用了。《成都东站》写得实一些,读来无惊无喜,也不需要梳理。《洪水》写得比较高明,没有拖泥带水和模棱两可的东西,并丢弃了范式抒情。《其实是》基本上是个人体验,跟读者关系不大,作者拒绝了苟同,也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好事者的喋喋不休。《夜晚就是夜晚》写得诡秘,但又让人痴迷。第二人称的介入让事境保持在不可逾越的距离上,并以此产生疏离感,让读者可望而不可即。《光照亮了半个的你》完全以第二人称作为描述对象,让真实的一切铺展在琐碎的时光中,读来感觉犹如从虚空里抓到了一个个晃动的影子。

2017,10,30晚,太白酒桶



李炬近作选






蓝。灰。犹疑过来的
这巨大的背面。
消融了鸟叫,翅膀

拿不拿出我,我的种种虚无
一大堆的微颤的消失
这水平线上的阴性折叠
正在进行的,是清洗
是黑暗的分割

而那些性感的啤酒,呕吐
那些趋光的虫子的死亡
都会静止下来
都会掉落于物理的
一次空间的球形旋转

2017.4.14夜



其他人都消失的下午


一小块
阳光那么多
格子一格一格地满了
窗户就停了下来
干净贴近了它自己的
本质。我翻动一页
有细微的声音
倾斜。巨大的影子
非常安静

2017,6



降临


来了,一波圆环
你被催眠
山平缓至春天
夏天持续升温
阅读的时候,植物
节制了开放
琴很静
呼吸是另外的星球
洪水近在咫尺,所以
天空也很近,有问着话的孩子
参与了复杂的纠缠
果实还在路上
你停下命运,流水的声音
也请停下

2017,8,13。



傍晚


我继续走
整个下午拖累着
32度。崩溃的沥青
几片叶子的堕落
树荫的庞大和无真相
一群人的三次合影
我的一次签字
银手镯无辜的光芒
“沉寂下去,如同没有到来。”
小易量化了我的身体
一刀一刀
剪开了这个下午

2017,7,10



其实它们是闭合的


白杨树竖着,白色铝合金广告牌也是
你出现了,看了看这平行的意像
一只手在河流中,沉默积聚太多
词语排列着等待出口
哦,那奔涌的芙蓉花!

河流被时间投射出波光的蓝色
女孩的连衣裙起伏缓慢
盘结弯曲的根系呈现庞大的
自由。叶子动一动
越野车发动出号令,是它

自己定位了方向
我在睡梦中,我知道原型
我知道白杨树复杂的纹理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更蓬勃
而这个夏天即将塌缩
最远的星球也会

2017,8,18



成都东站


各种条形道路
包围了一座城市
在中央,穹形闪耀
时间被分发,标识
被打开,涌进
旋涡般的人流

然后,另一只手
从虚空,轻触了这一切
每一个炎热的个体
都会坐下来,排列整齐

2017,7,1



洪水


出发的时候,带上了泥土
拒绝的石头发出低吼
河流变形,你的边境何在
空气被上述重叠搅动
没有看见你,那被裏挟的
顺从和反抗

夏天斜着倒下
配合着这轰响着的前进
花朵消失或被揉碎
天空用上了倒影
大片云自己黑了下去

你想迂回着
看远去的山河
洪水呈现出
泥土所归纳以及呼喊的关系

2017,7,2



其实是


其实是
仙人球瞪大了眼
被刺的指头也无辜
其实是
红色的血模仿了
绿色的星球,链接发生时
那一杯橙汁当然地黄着
细碎的云己乱成雨天

而我作为雨,打量着剧情
别说了,一个人体谅着
隔着玻璃接住了一滴

2017,8,



夜晚就是夜晩


我的眼睛我的突然的停止
黑暗的倾斜掩盖了
一场变态的撕裂
每一滴水都破碎的雨的纠结之后
光线呈五角形,边缘有无穷的暗

这假借了夜晚的
环绕一座房子的诡异
的纵深摆出了谜面
微然的风微小地
穿过被砍去的迎春
茂密的绿荫下的
静止池塘的呼吸

你抛弃了观照
蚊子有它弧形的飞翔
尖利的攻击和锻炼着的肌肉
对抗。每一个波段都不空洞
密集恐惧症集体隐匿
手机屏幕开放万千之炫舞

秋天有一些自然的繁茂
绿色垃圾筒倒立
无穷和气味繁复
到来。还有一小盏灯的云斑撕下
边缘无尽的黑暗纷纷扬扬
我在一面玻璃后静止着朝向全部
与光生成了光
与黑暗生成了黑暗
与时间生成了时间

2017,10,15



光照亮了半个的你


光照亮了半个的你
另外的你静默着
有反面的宇宙柔软着
配合黑暗的你

你用上了绿色铺陈荏苒
尝试让一小部分的梦服从腐朽
早晨倾泻着它自己的自我救赎
你的剑光乱劈划定全部的脱落

那塔楼独自空旷
那波涛在对面起伏
那每天从容的窗外少女
那进出于房间的新鲜乳房
那让天空矮下一寸的子弹

你不屑于年轻的你和年老的你
你知道猫眼的通道
你设置了一次捆绑和一次逃跑
你自己发光自己叠加自己塌缩
你成为自己的影子

其实雪很复杂
其实单纯的水可以治愈你反复发作的疱疹
你思考了一小会儿
你对着屏幕认真地呼吸了二十二秒

2017,10,23



诗人读诗


张建新读诗:

我一直认为,人类的已知极其有限,而未知的实在太多,诗人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通灵者,但这一特点却被当下某些主张慢慢扼杀。李炬的诗读得不多,读了酒桶发来的李炬的这几首近作,感受到李炬的诗有朝向事物隐秘部分的探询,这就使诗有了一种新鲜的通灵者的气息。
现实环境在李炬的诗里是另一种奇特的存在,或者说,李炬主动把自己放置在了这种奇特的生存环境中去体验,包含了她对所见之物的怀疑和不信任:眼睛所见之物不完全可信,必有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认定这点之后,她有着这些吊诡的感受:“那些趋光的虫子的死亡/都会静止下来/都会掉落于物理的/一次空间的球形旋转”、“ 而我作为雨,打量着剧情/别说了,一个人体谅着/隔着玻璃接住了一滴”、“ 光线呈五角形,边缘有无穷的暗”等等,从实用价值来说,这些感受可能毫无意义,甚至混乱如痴人说梦(从语言带给我们所谓的浅表性感动等价值方面),但它扩大了并拓印出事物那未知的神秘阴影部分,并让我们感受到,这是李炬诗的价值之一。但这究竟是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诗,李炬也给出了自己的认识,诗即“另一只手、从虚空,轻触了这一切”。
2017,10,30



知其黑,守其白
——李炬诗歌印象
詹永东


通过诗歌抵近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或将这些思考融入诗歌形式中,是李炬这组诗给我的印象。这样带着思考的写作我视为一种价值写作,或者说是深度写作。近些年来流行的诗歌写作一步步将诗之"思"赶出了诗的范畴,从诗人的主体性立场出发,是诗之"思"从诗歌中退场——这是消费时代的结果。当然有人不愿意像物质消费那样消费诗歌,使诗歌仅仅满足于感官愉悦。李炬属于说"不"的诗人之一。《夜》是写恍惚与醉,然而——

都会静止下来
都会掉落于物理的
一次空间的球形旋转

《其他人都消失的下午》于虚无中凸现自我的存在。《降临》是阅读的遥远与当下命运交织的冥思。《傍晚》引用了“沉寂下去,如同没有到来。”消解生活的繁杂。《其实它们是闭合的》试图表达世界的自足性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我在睡梦中,我知道原型
我知道白杨树复杂的纹理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更蓬勃
而这个夏天即将塌缩
最远的星球也会

这是本组诗最棒的一节,在对事物的尊重、理解中,暗示着人和时间从"此在"获得"存在"的悲剧性意义。《成都东站》是于纷乱中对秩序的向往,同样在表达时间的意义。《洪水》通过自然界的对抗与妥协暗示生存法则。《其实是》透过生活中一个偶然的事件,建立起事物间隐秘的联系。《夜晚就是夜晩》是在对意义的解构中重新生成意义:"与光生成了光,与黑暗生成了黑暗,与时间生成了时间"《光照亮了半个的你》直指自我的质疑甚至人格的分裂。整组诗读下来,李炬始终带着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挖掘和追问。这样的追问是哲学不得其解的永恒命题,但也恰恰是"思"开始的地方和价值所在。
问题在于,这样的"思"是通过或融入诗歌的路径与形式显现。诗,才是作者付诸劳动收获的"终极产品"。这就要求诗人对于自己的思考和诗歌形式有整体的把握,并呈现出没有理性"阴影"的作品——李炬这组诗尚没有到达炉火纯青的境界,甚至可以说,其中的裂痕还比较明显。这样裂痕的根源不是思考的深度或对世界的感悟不够,而是在诗歌训练、语言觉醒、和诗性直觉上的不足。表现为诗歌语言形式相对简单,直白,缺乏弹性,导致语言和语言之间难以达成有效的沟通、呼应、彼此关照,从而不能自然形成涵养事物和诗人内心的语境,这是整组诗歌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夜》《其他人都消失的下午》《成都东站》等诗中尤甚。同样因为语言训练的原因,这组诗歌稍显庞杂——即使是很短的诗,语言生成有些错位,进而使诗歌在内在结构上失序,比如在《降临》中,意象的相互挤占和过渡不顺畅,导致整首诗歌面貌生涩。诗歌"意晕"不够,也导致诗人很有深度的思考难以和语言"水乳交融"——尽管勉力实现了感性的思考或接近思考的感觉。当然,这些带着轻微"断裂",又保持着语言未打磨到位的"棱角"的诗,客观上也呈现出大巧若拙的整体面貌,对于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喜欢雕刻提纯语言的写作者来说,不失为一个有益的范本。那么,李炬究竟是在和语言搏斗,还是"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恕我愚钝。

2017年10月31日



李炬诗歌:存在,在不可知的求证和反证之中
陈克

李炬的诗一再打开"存在"之门。她的诗,一再在追踪存在本相中发生的种种不可知的扭曲。
李炬的诗充满了犹疑、质疑和怀疑的"思"之氛围。这和现代理性,普泛渐入一个"怀疑的时代"相吻合。她似乎一进入诗的场域,便激泛起一种神奇和神秘相互扭结、关联的"异度空间"。
李炬的诗,一向拒绝浅表的人文关怀。身为女性诗人,却从不沉溺琐碎单色的女性情感的喧泄与展示。
李炬的诗似乎一直在窥视、求索"存在"的本相,用她的直觉超感和科学理性,揭开"存在"的遮蔽。然而,她同时又将这一份"思"的过程作了语言上的加密。这增加我们对李炬诗歌的认知难度。有时我们也能进入她设定的场境,但频频的变调和变形,也让我们在感知她诗的种种神奇及至神秘之后,变得不知所措。
需要指出的,李炬的"思"多灌注在直觉放大的超验之中,并不构成整体性的"宏大叙事",她总是将诗释解在直觉把控的局部场域,并不谋求"理性"的强制性,而是恪守"有限原则"构筑着自足的语言逻辑。
张建新说李炬诗歌具有"通灵"的精神气质,而我说,李炬诗歌其实更多的是充当"质疑者"和"揭密者"的角色。

2017,10,3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传灯录诗歌论坛  

GMT+8, 2025-5-18 04:50 , Processed in 0.12334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