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查尔斯奥尔森诗歌浅析黑山派诗歌理论 《马克西玛斯之歌》 (节选) 作者:查尔斯奥尔森 1. 彩画上 都是吃的:肮脏 的明信片 还有文字﹑文字﹑文字 铺天盖地 眼睛和耳朵都无法闪避 而去做自己的事(一切 都被侵害﹑盗用﹑强暴,所有知觉 包括心智,另一种知觉, 还有那个提供给甚至是 最可怜的人,或者我们中间的任何可怜人 以安慰的工人(灌醉了酒 甚至 平息了电车的 歌唱 2. 所有的 谬误 我被提问——我问自己(我也被 它的鲸鱼皮包裹)我们 将从这儿去那儿,甚至当公车 也歌唱时,我们能做些什么 呢? 我们该怎样去一个地方, 甚至穿越市镇 怎样离开一个地方(这些躯 体) 都被埋葬 在很浅的墓中? 查尔斯·奥尔森(1910-1970)是后现代主义“黑山诗派”的宗师。他的“放射诗”论在后现代主义诗学中举足轻重。代表作《马克西姆斯的诗》被称作“后现代主义史诗”,甚至与惠特曼的《草叶集》、庞德的《诗章》、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佩特森》并列为美国诗歌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 自埃兹拉庞德提出“意象派”诗歌主张开始,美国诗坛开始一项诗歌形式上的革新运动。庞德的诗歌主张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主张以可感的图像化语言来代替描述和说明。庞德主张现代诗歌应当追求的就是一种像中国诗那样的“超越比喻的语言”,这为当时美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这种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在二十世纪上半个时期的美国诗坛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后,这种革新逐渐走向了晦涩难懂的极端,黑山派的诗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1950年,查尔斯·奥尔森发表了《投射诗》一文,这篇文章被看做是黑山派的成立宣言。查尔斯·奥尔森和在马萨诸塞州黑山学院任教的罗·邓肯、罗伯特·克里利等人创办了《黑山评论》杂志,提倡与40年代流行的传统格律体相反的“放射体”诗歌,进而逐渐形成一个流派。奥尔森在其著作《放射体诗歌》一文阐述了其诗歌创作方面的主张,其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认为诗是把诗人的“能”传递给读者的东西,因此诗是“能的结构”和“能的放射”,要以顺应呼吸的“音乐片语”代替传统诗律中的节拍。形式只是内容的延伸,拒绝一切传统的形式——“封闭的形式”,提出诗必须完全从诗人的呼吸即瞬间的自然节奏中获得自己的形式——“开放的形式”。 2.一个意念必须直接导向另一个意念,提倡快速写作。 3.强调诗歌的自发性和口语化,采用美国口语和俚语。 查尔斯奥尔森还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韦尔纳·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引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作为其文艺理论的一部分,查尔斯奥尔森表示,作家或诗人需要采取创造性的立场,物理学的立场,对事物测量只能获得近似值,测知速度,位置不可同时兼得,这是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阐明的即要想获得量子的准确速度,必不能获得其准确的位置,而要想获得其准确的位置,则必不能获得其准确的速度。 查尔斯奥尔森在其诗歌作品的分行断句方式,空格使用方面都与一般的诗歌完全不同,对此,奥尔森表示这是一种“动能的”客体,一种“场上的写作”。 奥尔森认为,笛卡儿提出主客二分观念,试图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解释世界以来,主客关系始终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重大课题。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认识主客关系,主客的分野和对立却是始终存在的。自爱因斯坦以来的现代科学提出的种种新论却彻底动摇了这种主客二分的基础。在这些新观念的影响下,奥尔森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客体主义”的新思想,表达了认识客观现实的一种新观念。 人越是认识到自己也是客体,越是减少对客观现实的“干扰”,人的作用也就越大。作为一个客体,人只是自然中的一个中介,只能参与到自然中。人必须认识到,“人的宇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他只有安居于自己的宇宙内,才有可能作为一种中介参与到更大的外在现实中,才有可能倾听到外在世界中更大的力,也才能通过听到的一切分享客体的秘密。奥尔森说:诗人要“谦卑”、“顺从”和“参与”,诗人只有保持这样的态度来对待现实,才可以消融主客之间的界限,达到对现实的更好的理解。诗人将“气息”灌注入诗中,便可以“谦卑地”、“顺从地”安居于自身之内,在开放的放射诗场上,居处于形形色色的能量和力之间,自然地参与到这些能量和力的传递过程中。 在当时及此前的诗歌领域,用物理定律与高科技来武装诗歌的,文学史上只此一人。查尔斯奥尔森指出,非欧几何对“真实空间”的重新界定,不仅产生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和一个连续的宇宙等新理论,也动摇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些传统观念。电磁场是一个无限绵延的真实存在,在这个场上发生着的只能是相互关联的能量转换,因此,经典的那个明确的宇宙已经消失,实际存在的只是一个没有方向地向四外绵延的宇宙,推演开去,则传统哲学中那些形而上的分离和差异就都消失了,例如主客、因果、是非、彼此、心灵与肉体这些人们熟知的二元对立观念都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剩下的只有一点:事物在事物中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互相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