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希尼诗歌《圣人开文和乌鸫》 《圣人开文和乌鸫》 作者:谢默斯·希尼 还有一个圣人开文和乌鸫的故事。 圣人跪着,两手伸直,在他修道院的 小房里,房间狭小,所以 他一只向上翻着的手便伸出了窗子,僵硬得 像一根横梁,一只乌鸫落下来 在上面下蛋,定居,筑巢。 开文感觉到鸟蛋的温暖,那小小的胸,缩进 翅膀、伶俐的头和爪,他发现自己 被联进了永恒的生命之网, 他感动得满心怜悯:现在他必需举着手 像一根树枝在日晒雨淋下好几个星期 直到小鸟孵出,直到它们被喂养到羽毛丰满学会飞翔。 不管整个故事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想象你自己就是开文。哪一个他? 是忘了自己的他,还是从脖子到刺痛的手指 一直处于痛苦中的他? 他的手指麻木了吗?他仍然到感觉到他的膝盖吗? 或者地下没有生命的虚无 蔓延上来穿过他?他的灵魂是否出了窍? 孤独而清晰地映在深深的爱河上, “吃苦而不寻求报偿,”他祈祷着, 他以他的整个身子在祈祷 因为他忘掉了自己,忘掉了乌鸫 并且在河边忘掉了河的名字。 (吴德安译)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 1939-)爱尔兰诗人。1966年,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一举成名。1995年,由于他的诗“具有抒情诗般的美和伦理深度,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希尼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诗歌以第三人称叙述描写了一个事件,圣人开文在祈祷时一只乌鸫落在他的手上筑巢,开文因此而感动,虽然他要保护鸟巢必须要付出几个星期都保持举手姿势不能动的状态,但是这依然使他“感动得满心怜悯”。 随后诗歌突然表示,这只是一个故事,而且要求读者:“想象你自己就是开文”。 在诗歌中希尼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痛苦与信仰的问题: 一直处于痛苦中的他? 他的手指麻木了吗?他仍然到感觉到他的膝盖吗? 或者地下没有生命的虚无 而在这时,情节又突然回到了诗歌前面描述的故事中,并表明圣人开文的观点:“吃苦而不寻求报偿,”他祈祷着, 由于没有更多的背景资料,圣人开文是谁,有什么历史背景无法得知,乌鸫在诗歌中似乎是弱小生命的象征。 圣人开文在祈祷时乌鸫落到他的手臂上筑巢具有一定的宗教神启性质,而这一异象所带给开文的感动其内核却并非宗教的而是对生命的感悟: 开文感觉到鸟蛋的温暖,那小小的胸,缩进 翅膀、伶俐的头和爪,他发现自己 被联进了永恒的生命之网 宗教能否带给人对生命的感悟?这个问题令人深思,因人出于自身功利性价值观的诉求在自然的生存状态下并不需要对于自己无关的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对于自然人而言是脱离现实的。 而希尼在诗歌中通过构建一个宗教场景而让这一感悟的异象发生,进而请求读者代入其中进行生命感悟的体验。 圣徒开文要保护乌鸫必须要忍受痛苦,如果你是开文你将如何选择?这被置于一个宗教故事的背景下让人思考。但是作者其实并未给予读者思考的空间,因在诗歌末尾作者描述了开文对于这一思考给予的解答: 吃苦而不寻求报偿 乍一看这种情感似乎类似于宗教情感,而前文的故事也罢提问也罢不过是将读者引入到这一宗教情感的思考上。宗教情感确实对于现实世界而言确实是超功利的,但宗教情感的直接对象是上帝或神祇,无论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都有死后的世界,而一切善举在死后世界会得到相应的报偿,因此传统宗教中的超功利情感其实本质上也带有功利性,而这一点在希尼这首诗歌中则无体现。而希尼的诗歌中圣徒开文所产生的情感是弱小的自然生物。人对于弱小动物生命的珍视与感悟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情感,而其实是一种人文主义情感,而诗歌对于这种情感的表现更多是采取宗教模式对其进行的演绎,诗歌中希尼提出了一种精神价值,把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作为一种伟大情感推出,而在宗教故事的背景下其实所表现的是人性超功利的一面。 这使得诗歌具有较高的精神指向,不过在利用宗教背景演绎这一题材的手法上,个人认为,这样的写作容易造成误读,在诗歌末尾描写了圣人开文对于祈祷的专注而忘掉了自己与他所保护的对象以及周遭的客观世界,这使得诗歌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情感很容易被认为是宗教情感,而将这首诗歌定义为宣教类型的诗歌作品。 对于不具备理性的思考能力与价值判断力的读者,在读这首诗歌时恐怕容易将这种对生命题材的演绎与对宗教虔诚性的表现混为一谈,个人认为这是这首诗歌在手法运用上的一个缺点。 不过对于感悟生命而使人具备崇高的感情,脱离开宗教背景而进行纯道德上的演绎是十分困难的,宗教固然具有一些思想上的局限性,但是如果不利用宗教作为背景,这一生命感悟主题将如何才能更好的推出? 这是一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