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庄墨显 于 2016-3-25 23:47 编辑
江一苇的诗
《墓志铭》
我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写诗和原谅别人。 写诗是为了有借口活着, 原谅别人是为了原谅自己。 你知道的,这多少都有些自欺欺人的成分。 现在我终于停下了,你们看, 人生至此,有谁不是允许自己眼前杂草丛生? 2013-07-07
《油菜花开》
那是在哪一年 天空瓦蓝瓦蓝的 我赤脚走过田埂 一位小姑娘像只轻盈的蝴蝶 抖动着艳丽的蝶衣 十万亩油菜花的海洋啊 全都是她荡起的涟漪
那一年, 我想在油菜花中永生 那一年, 我想在油菜花中死去 2014-06-12
《选马沟的口音》
我一直的想法是 有一天,会有一匹白马 经过这个小镇。有一天 会有一个穿花棉袄 勒红头巾的女子 从马上下来 她可能是我小脚的祖母 也可能是我 未出嫁的母亲 还可能是 我曾多次梦里见过的 某个农村女人 她会找到我 亲我,拥抱我 会像亲一只奶羊那样 亲我,拥抱我 会像亲一枚山杏那样 亲我,拥抱我 之后她会说 孩子,你有一个乳名 带着选马沟的口音 2015-11-13
《在给选马沟下一场大雪》
要过年了 忽然很想给选马沟 下一场大雪 然后 用小时候 父亲教我的堆雪人的手艺 在新年的钟声敲响前 堆一个父亲 2016-02-04
--------------------- 小庄读诗评人: 一苇兄的诗读得不少,平实的语言中蕴藏着出人意料的新鲜感。而且写得执着,勤奋。虽然最近在论坛上很少碰到,但几天前在微信群中看到他和一个公众号的链接,点开勿勿瞄了几眼,第一感觉是假!让我想起关于“伪诗”的论争。热血使然,当即下了伪的判断。随即还@江一苇,告诉他跑偏了! 意料之中的他没理我。但小庄还是需要固执地把这个伪字落实一下。是落实,不是坐实。真伪的最终决定权在更广泛的读者和更长久的时间。 随机的选了以上几首,只是把排在后面的《墓志铭》拉到了前面。这几首,从诗歌末尾的时间上也有代表性。把写于更早的作品拉到前面,不是有意要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我认为《墓志铭》是可以用来证伪的真言。 一、动词分析:《墓志铭》一诗中的主要动词:做、写、原谅、活、停下、允许,基本上都是行为动词,最后通“杂草从生”这个有动感的形容词,把前面这些行为动词激活更真实,更具体。而后面几首,都无一例外地有个“想”字,而且都出现在关键位置:前两句或后两句。这样,一个心理动词“想”毫不掩饰地就把前后文所有的行为动词虚化了。此据是否证伪,请参考。(省略后面的动词搜罗) 二、.内核分析 《墓志铭》中的悲生情绪,来源于生活的自况和反思,对于“自欺欺人”至死方休的自嘲,在小庄看来是真诚的自我批评和警醒!值得所有生者深省。后面三首的抒情,表面上看更具体和生动。这些生动的细节,和表述的冷静,对于大多数快速阅读者来说,显然是炫目的,新鲜的,容易被打动的。可是细细再读就会发现,这里面的情感的真挚度是值得怀疑的。 《油菜花开》的内核应该说是怀春。文本的亮点是“一位小姑娘像只轻盈的蝴蝶/抖动着艳丽的蝶衣/十万亩油菜花的海洋啊/全都是她荡起的涟漪”。这四行包含“小”与“十万”,“蝴蝶”与“海洋”的强列的反差对比。在技术上是比较成功的,但仅仅基于夸张和对比所产生的情感高潮,就直抒胸臆地要死要活,感觉有点假。还不如流行歌曲《死了都要爱》值得回味和咀嚼! 后面两首都可归纳为思亲。《选马沟的口音》中的行为动词接二连三的出现,有效地增强了画面感,虽然“乳名”出现在诗歌中也属回锅肉类的词藻,但确实还是有人爱吃,特别是配上“选马沟”这样的生态水菜,更显得与众不同。然而这些被画面感渲染出来的亲情,被作者局限在了“想法”里——包括对父亲形象的重塑! 三、.综述 不论是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还是杜甫的“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思乡思亲情都落实到了行动上。而作者却总是纸上谈兵。所以,小庄会有假的感觉。 对于作者,诗歌是熟悉的,却未曾谋面。但我的判断是这人过于被动,甚至有些懦弱。在诗歌上,只看到技术上的(说艺术是不准确的)圆融,看不到思想境界的提升!让小庄迟疑再三,还是决定落笔的原因,更在于这种重诗艺而轻思想的跑偏现象,在当今诗坛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没有思想的情感本质上就是一个字俗。显然和“诗”字不甚相和!对于学诗者,我也深感诗歌的思想性落实的难处!特别是在中国,在现在这样的好时代。既要融贯古今,还要有现实意味,还要原创性,最重要的是还要取悦编辑或者大众。所以要么愤,要么媚,极少数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融贯的诗人两边不讨好,都像苦瓜一样吊在现实生活这根藤上。中庸派永远存在,比如写新禅诗的好像还真比较受欢迎。 所以说天下没啥新鲜事!真正的新鲜事,是做出来的,不是想也不是写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