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剑狂刀 于 2017-4-13 10:11 编辑
◎花都开好了
河水绕过桃树林,不再冷冰冰的咬人
山路上都是些白头翁飞进飞出
红色的,白色的,花已经开好,浓雾还没有散去
苦苣菜,婆婆丁,再不采摘就老了
刀语:情绪词“喜悦”。这首只是简单对春景的描述,全篇无任何多余的修饰,简单、直接,却也干净,细致,甚至有些童趣、调皮。近几年,我一看到那些“的”字前面的一串形容词,头就疼,个人偏好这类干脆的东西,读着有感觉也过瘾。
无题
爱你的人不一定很近
恨你的人不一定很远
下雨的时候谁先到来
谁就打开了你的窗子
刀语:这首却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情绪词。它在讲一个道理,节奏相对舒缓,内劲却很强烈,有些被误解的“愤怒”或者伤心?后两句想象空间很大,我一时猜不太透。这首是我喜欢的类型,简单,直接,不装模作样。虽然后两句一时无法理解,但如果某个时候,恰巧遇到这类似的心境,我可能会突然想起这两句。“被人记住”,也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
活着
小时侯和母亲去城里
商店里全是吃的
我使劲咽口水
不让它浪费一滴
然后我对着无人的墙壁发表
看法 人
不吃饭就能活着多好
现在,母亲已经不吃
饭,吃不下饭,母亲
还活着
刀语:情绪词“痛苦”。这当然是一首应该被人记住的诗歌。这当然是一首,写完之后能让作者自己泪流满面的诗歌。我认为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不同是“真”,情感的真切和真实。虚情假意的诗歌让人厌恶,而情感真实的诗歌,即便语言粗糙些,也有着无法形容的力量。
《白鹭》
一只白鹭从河面低掠而过,向着潘家峪水库的方向飞
那里有我看不到的广袤波光
我穿着红衬衫,男孩头;她穿白衬衫,长发扎成马尾巴,并肩坐在水库边
给我们拍照的是她还没离去的父亲
按下快门的瞬间,他捕捉到了白鹭飞翔的姿态
后来
陈晓燕,我,白鹭,在小镇照相馆的橱窗里呆了好多年
刀语:情绪词“忧伤”,淡淡的那种,象我们回忆青春的样子。“每个陌生人的肩头,都靠着一个熟睡的陈晓燕”,陈晓燕是一群人,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我还是要说,这种忧伤也是弥漫出来的,淡淡的自然而然,不生硬做作。这里,当然还要谈到一个功力的问题,这首应该也算做口语诗,整篇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点点叙述开来,但仔细看,却无一字多余,无一句跳脱场景和情绪之外。只一处感觉不妥,“呆了好多年”,似乎应为“待了好多年”,如果是错别字,就改过来,如果是有意强调“呆”,则显得刻意了。
我们生活在星象书里
晏小羊说她搬家了
离公司很远,所以一个人
走路的时间也多了
在纸上画下一只羊
戴着耳机
穿四只白色的鞋子
根据星象书的指示
小羊每日要趟过一条河,翻过三座山坡
最后抵达丛林
为了不让小羊惶惑
我只好她的身旁,又画上一只
惶惑的狮子
2017.1.23
合欢
直到合欢树开了花
我才注意那株树是合欢
我才发现树下有张长椅
椅子上每天
都有几个老人闲坐着
我本以为人老了之后
会对一些事情反应迟钝
并且漠然
比如对于头顶的合欢树
就不会像我这样
突然停住脚步,抬头呆望
直到那株合欢树开了花
我才发现
我的想法是错误的
事实上,只有像我这样的中年人
才会每天从合欢树下匆匆而过
从不曾在那开满粉色花朵的树下
在那清风吹拂的长椅上
坐一坐,歇一歇
刀语:这两首是一个作者写的,情绪词刻意用同一个“惶惑”。她们都在惶惑这忙碌的生活,但却用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第一首节奏偏于轻快,第二首偏于沉缓,所谓殊途同归。我个人偏爱第二首,可能是因为它比较贴近我目前的心境。如果有开花的合欢树,如果合欢树下有长椅,我想我会想起这首诗,我想我会坐一坐。
在那拉提
在那拉提
我愿不顾羞耻地躺下
就地与天山野合
来年生下
和山坡上的野花
一模一样的
小美人
在那拉提
在天山脚下
一个女人不曾受孕
倍感羞耻
注:“那拉提”,天山脚下开满野花的草原
刀语:情绪词“惊讶”,惊讶于那拉提的美。但这种赞美里却透着疯狂和倔强。在李婵娟帖在坛子里的几组诗歌里都能看到这种特质,敏感、倔强、大胆、有时甚至残忍,但不知为何,在所有的这些后面,我经常能看到一个词“柔软”。至于这首诗歌,是我评的这一组里,最喜欢的一首,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形容美景,没用一个形容词,就让你感觉到那拉提的美是那么惊心动魄。所以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是“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