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抄自《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作者:伊沙、韩敬源)
仅做顺序调整(有兴趣者,可购书):
一、论诗人
△什么叫诗人?就是对世界最为敏感并且有话要说的人,同时又是最善于用形象说话的人。
△写诗看上去容易,入门很难,很多人写了半辈子都混成了“诗人”了其实还是门外汉。在所有文体之中,诗歌的专业性最强,写出来容易,但有可能不是诗。所以,写诗未必是通往文学创作的捷径。我以为,散文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因为散文的专业性最弱。
二、论手感
△写作也一样,写多了,手上就会有感觉。
△个人的心得、经验,你练得越多,积累也就越多。在不断地重复和反复之中,渐渐就有了手上的感觉(手感)、舌头上的感觉(语感)。
△文学创作中的多产是保持写作状态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奥秘就是日复一日地写作,就是我们所说的“持之以恒”。
△呵护自己写作才华的最佳途径就是不停地写,让写作的实践活动日常化。常写之人,笔越写越轻;不写之人,笔重如千斤。
三、论体验
△年轻时要让你的生活(写作的材料)尽可能丰富,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你日后写出优秀的作品。
△对材料的占有和积累意味着你要在你人生的每一个年龄段用心地好好生活,要让你经历过的生活对写作有效,不要被陈规陋习束缚住。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一个人非常规体验积累得越多越是财富。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身体在场的写作才是可靠的写作。
△强调身体在场其实就是强调文学作品的现场感(拒绝转移现场)。
△让你的身体变得敏感起来,敏锐起来,这是你的文字感觉通向精准和质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写作不等于建筑,写作约等于建筑,堆砌文字与建筑中的垒砖头有相似性。二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一目了然,写作中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是隐蔽的、间接的。所以说,写作是一种忘却实用目的的高级审美创造。什么叫“忘却实用目的”?从人生经验来看,终身难忘的事是你当时无法预见的,不是说你准备把某件事记一辈子,你就能够做到,没有这样的必然,有时候,反而是一件平平淡淡的小事甚至只是一个细节,被你铭记一生。
△如何积累材料?观察,培育有意观察的习惯。借人的感官认识客观事物的知觉过程,分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两种。这样,你花三十分钟,坐在广场上,仔细观察三十分钟,你会得到从未有过的体验:世界在三十分钟内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要从自觉变成习惯,作家要有一双好眼睛,这对写作是很有帮助的,人的精神越丰富,无聊的日子越少。
△个人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作家无意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你招之即来,胸中自有百万雄兵的强大感觉。
△三十岁以前可以靠天赋和生命力写,三十岁以后就得靠全面的文化素养和生命体验来写了。
四、论思维
△简单思维成就不了杰出的文学作品。
△对于一名写作者来说,思维的开始就是写作的开始。
△写作从语言开始,不是指你写的第一句是语言,而是你思维的语言化。你一开始动脑子,语言就发生了。
△如果你内心的普通话不流利(注意:是内心的),那就别写口语诗。
△写作中的思维是高度语言化的一些动作,思维的动作:跳跃、狂奔、翻腾、转体,甚至还有蹦极……构成了写作的秘密。甚至是写作中的“手感”所决定的,没有千招万式、千锤百炼养成的“手感”,你拥有再好的“语感”都没用,写不出来,体现不到笔下纸上。
△创作中的思维就是高度语言化的运动。
△写作的根本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言追求,好作家一定有不断提高自己语言水平的自觉性。
△在写作的内部,需要创造性思维,没用创造性思维,你充其量是一台价格稍贵的复印机而已。
五、论阅读
△创造性思维怎么来?阅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在蓄积写作能量时,你应该阅读大量的中外名著。阅读也是你启动各种心理活动的一条途径,诸如往事的记忆、情感的激发、想象的腾飞,都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增强。但是,这并不等于你读得越多就越会写作。
△由于人的精力有限,“除了我喜欢的大师,之外都不是大师”——这也不是坏事:我在大学时代就是这么干的。
△在你阅读的过程中,你在辨析,你在认识,你的个人经验也在慢慢建立。个人经验不断形成,又不断被自己否定,形成新的个人经验,在“否定—形成—再否定—再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这些隐秘的个人经验就会形成你写作的驱动力。当你解决了写什么,走向如何写的时候,你的文学境界就提升了。
△灵感需要你去主动寻找,有一种最基本的寻找灵感的方式就是大量阅读前人的作品。
△阅读是心灵的积累,并不因为你岁数大就一定积累得多,没准儿一个六十岁的人只有六年的阅历,而一个二十岁的人却有十二年的阅历。有人貌似阅历丰厚,命运多舛,吃了很多苦,但苦难令其心灵麻木,毫无感觉,并未转化为阅历。
△一个好的写作者,一定要关注内心世界的感触,只有正视内心世界的感触,才能积累成真正的阅历。
△生活中任何好的东西出现时都不要以为是偶然所得,一定是惦记出来的。
六、论结构
△写作中的结构,从外在看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本质上却反映出作者理性的思维能力。
△写作对应整体的人。语言对应人的感性。结构对应人的理性。优秀的写作者一定是既有语言又有结构的感性与理性高度平衡的人。有好的语言感觉,但是没有结构能力,你只能写出一些闪光的语录。反过来,你语言不好,结构能力再强,也不过是捆得挺紧的草包。
△好的写作应该是一次目的地明确却不断在中途下车的探险。
△文章如何开头?有经验的作家,通常会利用灵感。灵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凭空产生。灵感,通过客体(现实生活)——不可能舍去客体而存在——刺激写作的主体(作家)。所谓灵感,就是主客体在某一瞬间的碰撞产生了超乎寻常的想法,是指写作活动中,因你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饱满,收到有关事物的偶然启发,思想在瞬间顿悟了。也就是说,首先你自己要沉浸在写作中才可能出现写作的灵感(这里所说的写作包含写作准备和写作现场),思想集中就是写作现场的表现。
△文章的开头被分成两大类:一、开门见山类(直接);二、形象导入类(间接)。究竟采用哪一类开头方法好?你要根据你搜集来的材料来决定的,而不是根据你个人的好恶,你的好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初学写作的人就像初入武林的学艺者,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学会,至于你日后更擅长哪种兵器哪种拳法不是现在所能决定的。
△到底怎样开头?美国大诗人庞德说:“第一行,是上帝给的!”
△文章开头重要,结尾同等重要。从阅读效果上说,前者是第一印象,后者是最终印象。
△“有结尾的结尾”,应该带有全文的总结性或升华感,简洁,有力,单起一两个自然段,这种结尾痕迹很重,甚至在语言上都能体现出来,譬如“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无结尾的结尾”是人的写作境界提高之后的追求,在文章的“过程”完成之后,自然地甚至是偷偷地来一个深呼吸,暗中把气运足,毫无痕迹地自然收束,浑然天成,绝不做另起一段的事,甚至于就在故事的最高潮淡出——作者腾云驾雾而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如何收尾?对于一个有雄心有抱负的作家来说,写作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探险过程,接近完成时人会长舒一口气,就把这口气吐到结尾中去吧,带着一种五味杂陈的欢欣与狂喜,徐徐吐出,就是最好的结尾。
七、论原创性
△一首诗没有原创性,就没有被写出来的必要。什么叫原创性?人有个性,作品亦当有个性:不愿模仿同行,不愿与前辈重复,不甘平庸无奇,不甘与芸芸众生为伍,不放弃人生的信仰,不受常规习惯所左右,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品格。
△你只有保全你的个性,你才能保住你的原创性、先锋性和独立性,没有任何退路和余地。
△如果一个作家引起你的共鸣,说出了你心中想说的,他的水平就和你差不多。
△畅销如何是罪?这个原理很简单,人类中有那么多人愿意为你掏腰包,能够与你共鸣,说明你也高明不到哪儿去嘛!
△优秀的作家,心中不该有读者,但必须考虑阅读——为此,他心中虚构了一个最完美的“读者”:“为自己写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知音写作”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对所有事物都有看法,你的看法就无足轻重了。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学观”。“文学观”其实就是你对文学的认识、意识和观念。
八、论写作技术
△写作如果有技术可言,感觉和语言就是它最重要的技术保障。
△没有感觉不行,只有孤立的感觉也不行,感觉要丰富,还要能转化成语言,这是写作内部的真相。
△专业写作就是善于把日常生活转化为作品,业余写作在于他没有这种转化的意识和能力。
△在专业的写作中,让主题隐蔽,不轻易暴露。
△写作是每时每刻的事情,落在纸上的一瞬间只是它最终的完成。
△写作要想出彩,首先必须做到注意力集中!
△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缺乏节奏变化一定带不来一个精彩的过程,文章的美妙正在于语言节奏上的变化,语境意境的变化,语言的“匀速跑”是一种机械的催眠状态,让人昏昏欲睡,即便有好内容,也被你拖得没滋味了。
△为什么说叙述是写作最基本的手段?我们甚至可以从技术上如此理解:抒情是一种对感情的叙述,说明是对某种事物的叙述,议论是作者对自身论点的叙述。人在日常生活的正常状态中是以叙述的方式存在的。写作,与其说与你的生活相关,不如说与你的记忆相关,你写的全是你记忆里的生活,前一秒钟也是记忆啊。文体的划分强调写作的规律性,但文学从来探讨的都是规律以外的事情。
△现在的诗歌已经高度叙述化,但这个叙述是假叙述,所叙之事件是片段的,甚至是破碎的,叙述不过是为抒情服务,扩大了抒情的功能。
△优秀的抒情诗一定会走向抒情的极端。
九、论深刻
△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有与底层想通的情感。而在文学内部,事情往往很滑稽,一个来自底层的人可能完全无视底层的存在。
△深刻是一个作家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理性深刻,善良真诚这些美丽的玩意儿便靠不住。段位越低的作家,越真诚便越虚假(非关道德水平问题);段位越高的作家,越真诚便越真实有力。
△正确的创作理念,就是面对生活、面对生命要有一份大诚实:我怎么活,就怎么写,如实写出自己真实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我对生活有什么感觉,我就如实地告诉你,有这样一种生命,如我这般。你写得好,文学理论家还会给你命名,比如颓废主义、荒诞派等。
△一个作家要说出这个世界,他的宗旨是什么?不是看见什么写什么,宗旨是人,人想认识自身。认识自身是活得更好的前提,于是就有了标准:宗旨成为衡量自己创作的标准。用作品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多少、深浅、真假来衡量。你们经常对自己所看到过的作品做出评判,但你们一直不知道终极的标准何在,现在应该知道了:表现人性!
△你要在写作中表现出深刻,就要对周围的人产生兴趣,你要对他们有了解的欲望,与此相应的是你生活的世界。得承认人的有限性,正因如此,才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有限性是造物主赐予的,你所达到的渊博是你尽可能多地了解了世界的奇妙。上帝全知全能,当不了好作家。
十、论传统
△你和传统的关系是:只有你进入它的内部才会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实际上,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传统并不停在过去,留在唐朝——这种回望的姿势毁了很多人。只有当你真正先锋起来,大步向前走的时候,你才会一头撞见传统。
十一、论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自我摧毁,摧毁你没有任何创造力的惯性。
△经常发现自己的缺点很让人灰心,但如果你能纠正它,就会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有力量。
(施世游 阅读/划线/录入/整理/分类 2017-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