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录诗歌论坛

标题: ◆烟雨归来宝峰寺------读花大爷之《雨雾中的宝峰寺》 [打印本页]

作者: 盆栽菩提    时间: 2016-4-19 20:07
标题: ◆烟雨归来宝峰寺------读花大爷之《雨雾中的宝峰寺》
◆烟雨归来宝峰寺------读花大爷之《雨雾中的宝峰寺》

       我一向不喜欢甚至一度抗拒在读诗的时候动不动就扯上境界说,并不是自己故作另类,原因有二:1、很多人往往脱离了具体文本而去空谈境界,由此一来会让读者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玄之又玄陷入空谈的嫌疑;2、有掉书袋的嫌疑,偶尔卖弄一下无妨,但老卖弄就不好了,话说回来,都是读书看书,谁又不会找不会看啊,关键只是各人的领悟不同而已。所以我坚持无论是哪一种判读,必须有具体的依据文本,才能做到言之有物,不流于玄学空谈。
      好,废话不说了,读诗。今年清明节,我们爬了西樵山。假如你现在问我西樵山印象何如何如,对不起,真具体说不上来。这么说吧,引用周树人老爷子说过的,中国的好东西,往往是被外行人抓在手里糟蹋掉的。意思是这个意思,原话懒得去查了。西樵山景区的规划设置,很多地方都不是很令人满意,太中国特色了。格局,构造,配置,显然都忽略了人文艺术元素,而暴露了设计者的浅陋、无知,为所欲为------暴殄天物,某种意义上称之为犯罪也不为过,对艺术、对人文,对历史,对大自然的犯罪。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宝峰寺。对此,花大爷有话:“寺庙越建越恢宏,高僧却不见一个”,我说,“若有高僧,竹庐即可,何必大兴土木”,说的是同一个意思。西樵山作为佛山名胜,现在难免使人产生今不如昔之感,史上有湛若水讲学,黄飞鸿等等,都是不错的人文瑰宝,现在的景区规划理念和艺术造诣却令人不齿。说回宝峰寺,可以说是整个西樵山的缩影,也可以视作整个中国旅游业文化的缩影。
       当日,我们只是绕行宝峰寺,因为正在改建扩造工程当中。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与时俱进,任何东西都是要维护的嘛,我们所不忍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最触目惊心的是有一棵老树竟然被冰冷的钢筋水泥拦腰裹胁了,显得痛苦万分。我用手机拍了张照片,后来还是删掉了。我们来看花大爷怎么写这个宝峰寺。
      诗的第一节。
      “云门湿重,谁坐在石基上打了个寒噤
      高山湖泊限于泥泞”
      谁坐在石基之上?湿重的雨雾天,不用问,只能是宝峰寺。读者请回看标题------《雨雾中的宝峰寺》,这一节诗的前一句,其实就是点题而已。“寒噤”一词,有着强烈的暗示色彩。“高山湖泊限于泥泞”,我认为呼应了上句,其实也就说明了宝峰寺打寒噤的理由,有因果关联,只不过倒装而已,倒装也取得了更为生动的效果。这里有个瑕疵,“限于”我认为改为“陷于”更为妥贴,“陷”字更为动感一些,而“限”显然平面了。我觉得应该是笔误,不知花土老师花大爷可有不同看法。
       第二节.
      “竹林,孤灯,兽踪,人影
      枕边一曲无处安放的箫声”
      这一节我们讨论了几个地方。酒歌和记忆说“枕”字不如用“耳”字,酒歌说觉得偏了,记忆说跳。他们没有多说,我却兀自说了许多废话。我说了,读花大爷这首诗,不能按照习惯的线性思维来理解。他这里的境乃是无我之境。而且“枕边”一词,更加突出了空间感。上节说的是寺,实写;这一节,说的是梦境,虚写。何以见得?“枕边”,不是梦是什么,所以说不能换做“耳边”。而且妙也妙在此处,“枕边”的运用使时间有了跨度,叙述由此产生落差,省视的效果出来了。何况字面来读,无处安放必须有一个对应的空间,“耳边”与“无处安放”并无匹配的宽阔。这是“耳边”不能达到的。而且我说了,“耳边”一词不仅缩小了空间,还会让这无我之境沦为有我之境,因为它会呈现在场感,会把这一节的虚写手法化为实写,这是有质的区别的。在场感的因素,在一些诗里有很好的作用,但在这一首只会适得其反,把诗的格局窄化了。至于说到跳的理解,我认为并不跳。对比前一句的四个词,四种物象,前两种竹林,孤灯是属于寺院的,清修之地的;后二种,兽踪,人影,与禅境氛围是格格不入的,我们抛开它背面所承载的意义,仅是字面的就能让我们觉察到了一丝暗示,故而下一句的场景就不是跳了,而是情理之中的,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我们不提倡贾岛式的炼字写诗苦吟做法,但我们并不否认选择一些恰当的词语,能使一首诗得以完美的表达。
       后一节,典型的结尾党造法。关于结尾党,我已经说过多次,这里不多说。一种技巧的运用,取决于写作者选择的题材和切入的角度,不能简单的以好和不好做区分。我们的意见是,该用就用,能用就用,但不滥用。唐诗里不少篇章都是结尾党做法,现在的人则运用的更多了,效果因人而异。这一个我觉得这已经是很好了,比之于之前他自己《麻雀乱飞》里的马二黑和《漏风亭》要掀翻亭子的说法,已经是很温柔,且更加文雅了。
       本日星期六,老总不来巡山,难得半日胡作非为,把昨晚的讨论整理下来。可恼的是键盘又失灵了,老板的二手货真是年老多病,秀逗了。一下子手写这么多字,还真很久不这么玩了。
       且如此,日后或有空再慢慢梳理下,都是一点不成熟的理解。较之于酒歌和记忆,我进入这首诗稍微畅通了一些,不外乎得益于和花土老师对宝峰寺抱持着同样的观感罢了。

2016、04、16、盆栽菩提、佛山

【】雨雾中的宝峰寺


云门湿重,谁坐在石基上打了个寒噤
高山湖谷陷于泥泞

竹林,孤灯,兽踪,人影
枕边一曲无处安放的箫声

罢罢罢!还给你这身绿袈裟
我仍去我的红尘

2016.04.15.花土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20 分钟前 上传 [url=][/url] [url=][/url]








作者: 女夭小女夭    时间: 2016-4-20 11:47
这个需要沙发仔细看
作者: 女夭小女夭    时间: 2016-4-20 11:50
整体觉得太跳
作者: 女夭小女夭    时间: 2016-4-20 11:50
是不是说了不该说的  对不起这么多字
作者: 广州十三姨    时间: 2016-4-20 20:19
女夭小女夭 发表于 2016-4-20 11:50
是不是说了不该说的  对不起这么多字

嗨,也就一家之言。
作者: 广州十三姨    时间: 2016-4-20 20:20
女夭小女夭 发表于 2016-4-20 11:50
整体觉得太跳

跳的问题已经说了的。
作者: 施世游    时间: 2016-4-21 13:19
不去造境 会怎么样呢?会不会 有可能如入无人之境?
(王国维 提过 写境 造境 和 无我之境)
作者: 余东    时间: 2016-5-5 08:51
后两行出境界。




欢迎光临 传灯录诗歌论坛 (http://poem52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