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录诗歌论坛
标题:
野菊花什么时候开的
[打印本页]
作者:
黄靠
时间:
2016-4-19 13:16
标题:
野菊花什么时候开的
本帖最后由 黄靠 于 2016-4-19 18:54 编辑
◇◆ 如十方来鸽子
是的,是一只鸽子
不是乌鸦
这城市扫黄了以后,没有野鸡,也没有凤凰
木棉树谢了以后
芒果树迟开了一个多月。往年像大街上隐藏的钱包
我们彼此不见
我用汉字写下我的名字
在白纸上
用一只普通的水芯笔,就学生用的那支
烘挂在泥鳅的视野
一个老模特用难看的阴部生子
一个新模特包扎新的乳房
诱惑释迦牟尼座下,阿难的艰辛与忍隐
一支久违的号角,生了些锈
走上屋顶,招呼久违的蓝,白云散开,也是醉了
黑猫翻开屋顶
没有找到它想要的颜色
鬼魂们在角落,各自藏着白骨,不语。
世界各自揣着心事,消逝
晚风低头推开窗户,线条旋转走进莫须有的明天
2016.4.19
◇◆ 茶花谢了
我的母亲去山上砍柴去了
太阳正从山上冒出
我要趁它出来,把饭煮好
等它慢慢溜出来
我的母亲就回来了
在担子里面,藏了一些茶泡
我的母亲上山去了
下葬茶泡树身旁
我选的山头,我选的地方
就是,穿过北边城市
在河流的上方,白云下方
渡过春天的雨季
在初夏,盖满洁白的茶花
2016.4.19
◇◆ 莞式乌云
乌云正在打扫白云
窗帘上的印花是沉默
乌云压住裙楼
南方的写诗人都会沉默
沉默只是
李白仿制屈原的剑鞘
曹操的弯刀
杜甫的落木竖立
博尔赫斯的雨
毛润之的窑洞
吾同树绞死自己的东莞
都不像这么云黑如漆
反光下坠
刷在一地沉默的棺木上
2016.4.19
◇◆ 野菊花什么时候开的
野菊花开了
地上没有割草的镰刀
蚂蚁们涅槃
在河流岸的岩石上
一个斗笠
悬挂在近处的马尾松上
我的父亲
拔亮了灯光
他还在抢占我母亲回光
2016.4.19
◇◆ 夜深别出街
每一次在深夜走进大街
就走进另外一堆故事
那些擦身而过的孤独
彼此不得而知的欲望
掉落在水泥板上的啤酒罐
隐身在草丛里的秘密
以及回归黑夜的乌鸦
这些都不是朋友
我擦肩而过的朋友呢
她在另一个城市
另一栋楼里,和别人做爱
2016.4.19
◇◆ 我所认识的曹操
我所认识的曹操不穿内裤
在干别人的老婆
生下一些野种,用别人的姓
等他屠杀自己的儿子
他眼里有一滴泪水
转世过来做看山人
驼着背低头看不清路
一个趔趄,从山腰滚了下去
等他化好妆
站在戏台开腔,原来
他还会唱歌,像个歌手那样
灿烂地唱中国人的灿烂
2016.4.19
◇◆ 诗不是写给别人看的
我在南方新结交的的朋友棍子
如是说
我在电脑前打下的字
和便签手写的词句
是同一双手与非同一个人写的
这个秘密
我用铁笼子抓住的老鼠
在阳台走廊上,饿到知道时
我会放走他
2016.4.19
作者:
生之赤者
时间:
2016-4-19 14:23
这些。学习吧没人讲解
作者:
庄墨显
时间:
2016-4-19 22:16
揭斯底里有诗意,也有害诗意
作者:
黄靠
时间:
2016-4-19 23:53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但我可以很冷静地告诉你。完全没有。
这只是和平静的表达方式。而已。至于诗意,我也可以告诉你,我们都在探索真相;而去否定假象。去探索真实人的内心,而否定假象的偶像。
这世界没有永远的宁静,那只是无奈地伪装。作为老朋友,我可以告诉你:我已经想通了,你还没有。所以,我只是在试验,按这种状态,文字与 句子可以击碎的深度,以及恢复的逝去。
作者:
黄靠
时间:
2016-4-19 23:56
对不对?
人被贪婪迷惑,才会有一切名利以及假象,以至于诗坛有了这么多年的所谓明星。其实他们写的,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些迷乱时代的迷药。
我从来没去想这方面的东西,我只是写我悟。我所思,知性为了良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必像卢梭那样,假惺惺地去忏悔什么。还欺骗世人。这么久。
我只是冷静地过头而已,兄弟。从小就是个冷静的人。
作者:
鲁力
时间:
2016-4-19 23:59
懂你一半
作者:
黄靠
时间:
2016-4-20 00:03
你看到的一半,只是我对我所不认同的修行方式的怒其不争。但绝对无奈,所以愤怒。
其实,我另外一半,比谁的冷静。我可以不为自己争取什么,而愿意为我认为值得的人去争取什么。
这是我与很多人不一样的。也是我问心无愧的。
作者:
庄墨显
时间:
2016-4-20 00:16
抱抱抱抱抱抱
作者:
女夭小女夭
时间:
2016-4-20 11:32
羡慕天天有诗的人
作者:
如此尔
时间:
2016-4-20 11:45
我还是比较会被一些小情绪打动,比如《茶花谢了》比如《野菊花什么时候开的》
作者:
施世游
时间:
2016-4-21 13:07
靠 你要写得 再放松一些 松弛 。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绷太紧,无主题去写。
欢迎光临 传灯录诗歌论坛 (http://poem52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